查看原文
其他

杨富学、包朗《霞浦摩尼教新文献<摩尼光佛>校注》

杨富学、包朗 西北学 2023-06-13

作者简介

杨富学,1965年生,河南邓州人,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印度德里大学、英迪拉·甘地国立艺术中心,获敦煌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博士后。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学会副会长、甘肃省钱币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敦煌学、西北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科研项目等10余项。出版《沙州回鹘及其文献》《回鹘之佛教》《回鹘与敦煌》《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西夏与周边关系研究》《回鹘摩尼教研究》《从蒙古豳王到裕固族大头目》《敦煌与形成期的裕固族》《敦煌民族史探幽》《北国石刻与华夷史迹》《丝路五道全史》《霞浦摩尼教研究》等学术著作30余种,发表论文400余篇,序跋评论60余篇,译文百余篇。包朗,1970年生,河南罗山人,敦煌学博士,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摘要:在霞浦、屏南、福清等地发现的众多摩尼教科仪文献中,《摩尼光佛》堪称最为重要。该文献凡83页,673行,乃霞浦摩尼教文献的鸿篇巨制,全文始终紧紧围绕摩尼教教义召唤、礼赞诸神,请求诸神赐福,最终超度亡灵回归明界。究其时代,大致在宋代以后,抑或宋元之交。抄本封面磨损严重,现有书题“《摩尼光佛》,陈培生存修”,当为后来补写,非原抄本遗墨。内有“赞天王”、“四寂赞”等小标题,应为林瞪所传承者。将之与敦煌摩尼教文献进行比对,科仪看出,虽学界称其与敦煌摩尼教文献一脉相承尚嫌证据不足,但言其与敦煌摩尼教文献同源,言二者属于平行的本子,则当无疑义。8世纪中叶回鹘高僧呼禄法师传摩尼教于福建,一些摩尼教典籍得以传播至福建一带,其中既有包括《下部赞》《摩尼教残经》《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在内的汉文写本,也有波斯语经典。至于当时有无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不得而知。在翻译、传教和制作科仪书的过程中,霞浦摩尼教应该接受并参考过唐代流行的摩尼教文献,尤其是《下部赞》,将其中难以翻译的祝颂语直接引入《摩尼光佛》之中。该文献从外表看,佛教内容至为明显,但由表及里仔细分析,却发现这些其中保留了摩尼教的高度独立性,其中举唱的五佛,释迦文佛、那罗延佛和摩尼光佛都与佛教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苏路支佛与夷数和佛,虽分别来自祆教和基督教,但亦与佛教密不可分;《摩尼光佛》大量借用佛教术语,其中有的保留了佛教原意,有的杂入了摩尼教新意,还有一些既可做佛教解释又可作摩尼教的理解,具有二属性质。此外,文献中还借用佛教典故,甚至还借用佛教的艺术表现符号。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的借用,使摩尼教顺理成章地披上了佛教的外衣,不仅有利于求得自存,而且藉由佛教的巨大影响力更有利于取信于民,从而达到弘扬摩尼教之目的。

关键词:霞浦文本;《摩尼光佛》;敦煌写本;林瞪

一、概说

200810月以来,在北宋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1003~1059年)第29代裔孙林鋆先生的主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专家学者金泽、黄夏年、郑筱筠、陈进国等先生亲临福建霞浦进行学术考察,在霞浦县有关部门等的帮助支持下,并积极发动宗亲和乡贤查找相关线索和各类资料,先后在福建省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发现了大量宋元明清以来的摩尼教文献与文物,数量相当丰富,堪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继吐鲁番、敦煌摩尼教文献发现以来,中国境内摩尼教文献的第二次大发现。[1]其功厥伟。

《摩尼光佛》堪称霞浦摩尼教文献的鸿篇巨制,是福建霞浦上万村林氏八世祖明教大师林瞪[2]法脉传承人陈平山后裔陈培生法师做法事行用的科仪书。凡83页,659行,计有字数近万。除第83页为空白,第82页因内容结束,书文字5行外,其余诸页一般书写文字8行,只有少数页为9行,如第5、6页等。全文始终紧紧围绕摩尼教教义召唤,礼赞诸神,请求诸神赐福,最终超度亡灵回归明界。抄本封面磨损严重,现有书题“《摩尼光佛》,陈培生存修”,当为后来补写,非原抄本遗墨。内有“赞天王”、“四寂赞”等小标题。

《摩尼光佛》封面

由于本文献发现于200911月,至今尚未公刊,仅有少数几位学者有缘睹其真容。元文琪首先进行了整体研究,指出该文献与敦煌摩尼教写本《下部赞》是一脉相承的。[3]读其文,我们的确可以感受到霞浦摩尼教文献与敦煌摩尼教文献之间的密切关系,但若言其一脉相承,似乎尚有证据不足之嫌。林悟殊先生通过比勘,认为《摩尼光佛》,以及霞浦新发现的《兴福祖庆诞科》、《点灯七层科册》等,都与敦煌本《下部赞》多有相同之处,推论“霞浦本《下部赞》诗文与敦煌本同源”。[4]可以信从。笔者认为,摩尼教是由回鹘人呼禄法师传入福建的,[5]摩尼教经典在翻译与传承过程中,应该接受并参考过唐代流行的摩尼教文献,尤其是《下部赞》。[6]可以断言,《摩尼光佛》对于认识福建摩尼教的经典来源,以及霞浦摩尼教的基本义理,具有关键作用。

由于《摩尼光佛》为民间手抄本,由唐宋至今,世代传抄,故俗字、讹字甚多,而且行文多有窜乱;科文为法师做法事的依据,平时只有法师看得到,遇有特殊日子,才拿出来展示于众。为美观或增进神秘感,法师抄写时使用了很多类化字,给阅读、辨识增加了困难;文中大量使用省略符号,有时省略一二字,有时省略十数字甚至二十余字,虽然法师心知肚明,但对一般读者来说就显得困难重重,如不能判明省略之字,就很难读下去;科文遵循《下部赞》偈语“宜从依梵”之旧例,[7]凡遇偈语,一般采用中古波斯语、帕提亚语或粟特语的音译,颇类佛教经典中的梵文咒语,难明其意。虽经努力,仅查明少数词汇,大多仍无从获得正解,为不误导读者,我们仍遵从学界旧例,对这些音译句子,若文意不明,则暂不做点断。凡此种种,使我们的解读工作步履维艰,自2010年至今,历三年寒暑,对文献进行过无数次的阅读与比对,虽渐明其内容,但仍有无法令人满意之处。

该文献从外表看,佛教内容至为明显,但由表及里仔细分析,却发现这些其中保留了摩尼教的高度独立性,其中举唱的五佛,释迦文佛、那罗延佛和摩尼光佛都与佛教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苏路支佛与夷数和佛,虽分别来自祆教和基督教,但亦与佛教密不可分;《摩尼光佛》大量借用佛教术语,其中有的保留了佛教原意,有的杂入了摩尼教新意,还有一些既可做佛教解释又可作摩尼教的理解,具有二属性质。此外,文献中还借用佛教典故,甚至还借用佛教的艺术表现符号。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的借用,使摩尼教顺理成章地披上了佛教的外衣,不仅有利于求得自存,而且藉由佛教的巨大影响力更有利于取信于民,从而达到弘扬摩尼教之目的。[8]

由于该文献对晚期华化摩尼教研究非常重要,尤其是该文献摩尼教对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的融摄,为宋元明清时代东南沿海宗教状况,尤其佛教对其他宗教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引发国际学术界的翘首企盼。我们有幸率先睹其真容,而且获得发表授权,荣幸之至。为促进学界对霞浦摩尼教文献研究的深入进行,不避浅陋,对《摩尼光佛》先做录文,再做校注。唯囿于水平,录文与校注势必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尚祈诸君子不吝教焉。

二、校录范例

本录校所采用的规则和缩略语有如下述:

录文总行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每页行次则另加半角圆括号( )表示;用于校勘的其他霞浦摩尼教文献,因为均未出版,用总行次表示难以查找,故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页码,每页行次则用半角圆括号( )表示。如《庆诞科》1(3-4),意为《兴福祖圣诞科》第1页,第3~4行;原字残缺,以□表示一字,并将拟补之字置于方框内,如相;原文没有,据文意而增补之字,径加[ ]表示;原卷常以波纹线表示省略,为便于阅读,尽可能将省略之字补出,所补之字加方括号[ ]表示,并出注加以说明;错字和别字可以更正的,以圆括号( )注明正字于原文之后。某些通假字亦采用别字例用( )注明本字,以便读者;衍文一般径从原文删去,然后出校记予以说明;对不能确定的字,于其后加“(?)”,表示存疑;原卷中有很多类化字,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在本字前加“口”字,有神秘化意蕴。为存真起见,均予照录;原文所用与正文字体或大小有所不同的文字,均用6号字表示;原卷俗字、异体字甚多,为便于阅读,一般改用正字,如:圡=土、仸=佛、=觉、=学、舡=舩=船,庅=魔,等;原卷中有一些文字用图画法表述,既难以印刷,又不便阅读、理解,均改为通行的表示法,然后附以图片,若需观其原来书写形式,按图索骥即可;为行文之省,文中将霞浦本《摩尼光佛》简称作“原卷”,而在与其他文献比较时,为清楚起见,称作《光佛》;将与之互校的清抄本《兴福祖庆诞科》简称作《庆诞科》,将新近抄本称作《庆诞科》新本,将《点灯七层科册》简称作《点灯》,将《奏申牒疏科册》称作《牒疏》。

三、文书录校

第一页

1(1)端筵正念,稽首皈依,严持香花,

2(2)如法供养。十方诸佛,三宝尊天,

3(3)罗汉圣僧,海众菩萨[1],冥符默

4(4)契。云集道场[2] 为法界众生,消

5(5)除三障[3];庄严善业[4],成就福田。我

6(6)等一心,和南圣众。 左先举[5]大圣 

7(7)    众唱大圣[6]

校注:

[1]“海众菩萨”,《庆诞科》1(3-4)作“海会菩萨”。佛教典籍多有“海众菩萨”之谓,[9]有时又作“海会菩萨”。[10]是故,可以认为“海众菩萨”与“海会菩萨”当为同一菩萨之异写也。

[2]“云集道场”,《庆诞科》1(4)作“云集供筵”。观《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11]、《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疏并释真言义》卷下[12]等,多见“云集道场”之谓。其中虽无“云集供筵”连言者,然“供筵”为佛教常用语,可定“云集供筵”与“云集道场”义同。

[3]“消除三障”,《庆诞科》1(5-6)作“消除三业障”,佛典中“消除三障”连言者多,如《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2[13]、《慈悲道场忏法》卷7[14]等,但无“消除三业障”之语,故知“业”字为衍文。

[4]“业”,《庆诞科》作“果”。佛典中一般“庄严”、“善业”相承,无“庄严”、“善果”相承者。但“善果”亦为佛教常用语。

[5]“举”,此处为“唱”义。

[6]“众唱大圣”四字原卷字体略小于正文,《光佛》中此类表达“唱”、“举”、“科”过程的说明文字多是如此,录文时笔者以略小于正文的文字标示之,下同;原卷中有的此类说明文字大小同于正文,为忠实于原卷,录文时亦同于正文字号。

第二页

8(1)大圣元始天尊那罗延佛、

9(2)大圣神变世尊苏路支佛、

10(3)大圣慈济世尊摩尼光佛、

11(4)大圣大觉世尊释迦文佛、

12(5)大圣活命世尊夷数和佛。

13(6)左举  阿孚林摩诃和[1]弗里耶瑟

14(7)德[2]健那虚弥耶娑[3]弗啰汉[4]嗢特纽

15(8)获产[5]祚乎绽那[6]嗢特牟虚哩耶健

校注:

[1]“摩诃和”,《庆诞科》5(7)作“摩和”,《点灯》2(12)作“摩和”,由此知《光佛》原卷“诃”或“和”必有一字为衍文,据《庆诞科》和《点灯》,笔者倾向于“诃”字衍,“摩和”者,义同“摩诃”,意为“大”。

[2]“弗里耶瑟德”,《庆诞科》5(7)作“弗哩耶悉特”,《点灯》2(12)作“弗里耶瑟德”。“悉特”、“瑟德”皆音译文字,音同字异。同于敦煌本P. 3969+S. 3884《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第5行之“佛夷瑟德”。[15]帕提亚语fryštg,中古波斯语作frystag或prystg,意为“使者、天使”。[16]

[3]“虚弥耶娑”,《庆诞科》5(7)作“虚弥耶娑”,《点灯》2(12-13)作“虚弥也娑”,皆音同字异,然观霞浦和敦煌摩尼教文献及佛典用字习惯,当以“耶”为常用字。

[4]“弗啰汉”,《庆诞科》5(7)-6(1)作“耶弗啰汉”,《点灯》2(13)作“弗啰汉”,与《光佛》原卷同。《庆诞科》似乎多一字,然此处又似乎不能单独点断,或可与前文连读成“虚弥耶娑弗啰汉”。

[5]“嗢特纽获产”,《庆诞科》6(1)作“嗢特纽缚产”,《点灯》2(13)作“嗢特纽获产”,霞浦文献中“缚”有时作“获”或“穫”,以作“获”为常。

[6]“祚乎绽那”,《庆诞科》6(1)作“祚和绽那”,《点灯》2(13)作“祚乎绽那”。“和”、“乎”音同字异。

霞浦本《摩尼光佛》第2页

第三页

16(1)那阿缚阿阵那度[1]悉丹忽那满那[2]

17(2)波引特吥特因那卢乎祚[3]伊伽醯[4]

18(3)阿㖇唯耶悉伴那讫悉哆绽[5]伊耶

19(4)阵那喻㖇特讫(纥)啰汉[6]俱吥地啰特[7]

20(5)卑耶嚧似阿㖇佩耶[8]摩尼乎大浑[9]

21(6)和哩耶度驮[10]和悉致哩[11]阿佩耶[12]

22(7)耶但[13] 和里耶  左举净口

23(8)阿弗哩特菩和[14]���啰摩尼[15]弗哩

校注:

[1]“健那阿缚阵那度”,原卷在“阵”前有“阿”字,据《点灯》、《庆诞科》有关字句,可定“阿”字衍,径删。

[2]“悉丹忽那满那”,《庆诞科》6(2)作“悉呾忽特满那”,《点灯》2(14)-3(1)作“悉丹忽那满那”。“呾”、“丹”音近义同,“特”、“那”当以“那”字为常。

[3]“卢乎祚”,《点灯》3(1)作“嚧呼咋”。

[4]“伊伽醯”,《庆诞科》6(3)作“伊伽醯耶”,《点灯》3(1-2)同于《庆诞科》。汉人阅读与翻译外来语句,将末尾之轻音略去,乃寻常事也。

[5]“讫悉哆绽”,《庆诞科》6(3-4)作“讫悉哆呾”,《点灯》3(2)作“仡悉多绽”。“仡”乃“讫”字讹写,“哆”承上文类化,“呾”、“绽”音近异写。

[6]“㖇特讫啰汉”,《庆诞科》6(4)作“㖇特仡(核)啰汉”,《点灯》3(3)作“㖇特纥啰汉”。盖“讫”、“仡”或皆为“纥”之讹。

[7]“俱吥地啰特”,《庆诞科》6(4)作“俱吥地啰”,《点灯》3(3)作“俱吥地罗”。

[8]“嚧似阿㖇佩耶”,《庆诞科》6(5)作“耶嚧似嗢特阿㖇吥耶”,《点灯》3(4)同于《光佛》。《庆诞科》衍“嗢特”二字,“吥”、“佩”音近字异。《庆诞科》与此三处的或许有误,或可为“俱吥地啰特,奴卑耶,嚧似嗢特阿㖇吥耶”。《庆诞科》于此句后紧跟“嚧祚嗢特阿㖇佩耶”,疑《点灯》与《光佛》于此有夺文,亦或《庆诞科》有衍文。

[9]“摩尼乎大浑”,《庆诞科》6(6)作“摩尼呼大浑”,《点灯》3(4)同于《庆诞科》。

[10]“和哩耶度驮”,《庆诞科》6(6)作“和哩悉耶度驮”,《点灯》3(4-5)同于《光佛》。

[11]“和悉致哩”,《庆诞科》6(6)作“和悉地里”,《点灯》3(5)作“和悉【口+知】哩”。显然,“【口+知】”、“【口+致】”乃加“口”类化字,“地”为“池”的讹写,“池”、“知”读音相近而讹。

[12]“阿佩耶”,《庆诞科》6(6-7)作“奥和啰”,《点灯》3(5)作“奥和耶”。《庆诞科》的写法似乎有误,当与下文为“奥和啰遮,伊耶呾”,“啰遮”快读为“耶”。“奥和”方音发为“阿佩”也可理解。

[13]“伊耶但”,《庆诞科》6(7)作“伊耶呾”。“呾”、“但”音近形近而讹。《点灯》3(5)作“谥耶绽”,“绽”、“但”音近。

[14]“阿弗哩特菩和”,《点灯》2(3)作“阿弗里特菩和”,《庆诞科》4(5)同于《光佛》。

[15]���罗摩尼”,《点灯》2(3)作“末罗摩尼”,《庆诞科》4(5)同《光佛》。末罗,Malla,拘尸那城之人种名,译曰“力士”。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17]《梵语杂名》曰:“力,末丽曩。”[18]末罗摩尼,可能为赞美词,义为“大力啊,摩尼!”

霞浦本《摩尼光佛》第3页

第四页

24(1)���[1]嚧诜嗢特[2]阿弗哩特菩匀[3]

25(2)弗哩悉德健[4]嚧诜难阵波悉[5]

26(3)南     举唱:

27(4)昔时大圣闻三宝,尔是今生学道人。

28(5)愚迷不晓无为圣,却执凡中有碍身。

29(6)    左举     众和礼

30(7)恭敬十方,常住三宝

31(8)一心奉请:千花台上,百宝光中。辞六

校注:

[1]“弗哩���特”,《庆诞科》4(5)作“弗哩悉特”,《点灯》2(3)作“弗里悉德”。综观《光佛》原卷,“���”多等同于“悉”或“瑟”字。

[2]“嚧诜嗢特”,《庆诞科》4(5)作“嚧【口+先】嗢特”,《点灯》2(3-4)同于《光佛》。

[3]“阿弗哩特菩匀”,《点灯》2(4)作“阿弗里特菩和”,《庆诞科》4(6)同于《光佛》。

[4]“弗哩悉德健”,《庆诞科》4(6)作“弗哩悉特健”,《点灯》2(4)作“弗里悉德健”。

[5]“嚧诜难阵波悉”,《庆诞科》4(6)作“嚧【口+先】那阵波悉”,《点灯》2(4-5)作“嚧诜难阵那悉”。 

霞浦本《摩尼光佛》第4页

第五页

32(1)宝而权串碍身,入五浊而广度群

33(2)品。十方遍法界,圆明佛宝[1],光中圣

34(3)众。惟愿明毫晄矅,八无畏而表威神;

35(4)妙相端严,九灵祥而超世俗。不违本

36(5)誓,怜愍有缘,降临道场,证明修奉。香

37(6)花请    一心奉请:应轮宝藏,秘妙玄文。

38(7)是恾示(尼)[2]之替身,作群生[之]妙义。[3]十方遍法

39(8)界,微妙法宝,光中圣众。惟愿金华演处,

40(9)明明洞彻于三常;玉偈宣时,了了玄通

校注:

[1]“圆明佛宝”,按《庆诞科》11(4-6)有“微妙法宝”、“光明佛宝”、“清净僧宝”之语,意思与这段文字接近。下文有此三句者,依本句样式点断。

[2]“恾示”,《下部赞》作“忙你”,见文献第84、112、135、152、159、160、184、256、338、340、348、357、370、372、373、378、383行。是证,“示”为“尼”之误,形近而讹。“恾尼”、“忙你”皆“摩尼”之唐代民间读音异写。

[3]“作群生[之]妙义”,原无“之”字。依据文例,此句于“生”字后至少当夺一“之”字。前句“一心奉请:千花台上”,后句“一心奉请:真佺上士”于此处皆为七字对偶句式。此句讲“应轮宝藏是摩尼的替身,作群生的妙义。”

第六页

41(1)于六趣。不违本誓,怜悯有缘,降临道

42(2)场,证明修奉。香花请

43(3)一心奉请:真佺[1]上士,四果明仁。性天佛

44(4)日以常圆,心地戒珠明朗彻[2]。十方遍法

45(5)界,清净僧宝,光中圣众。惟愿说法度人,

46(6)溪山[3]便是广长舌;随缘应现,山色无

47(7)非[4]清净身。不违本誓,怜悯有缘。降临

48(8)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  回向

49(9)皈依佛,过去现在未来。无等相,营灵

校注:

[1]“真佺”即“真诠”,亦作“真筌”,意为“真谛”,此处作“懂得真谛”解。

[2]“心地戒珠明朗彻”,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明朗清彻[19]句之化用。此处“性天”乃“仁性天”、“施善性天”等的简称。根据上文“一心奉请:千花台上,百宝光中。辞六宝而权串碍身;入五浊而广度群品”、“一心奉请:应轮宝藏,秘妙玄文。是忙示之替身,作群生妙义”四字文后紧接七言对仗句式,“真佺上士,四果明仁”为四字文,“性天佛日以常圆,心地戒珠明朗彻”当为七言对仗句式,故如此标点。

[3]“溪山”,据苏轼《赠东林总长老》,“山”当作“声”。“山”、“声”音转而讹。[20]

[4]“无非”,佛经多作“岂非”,“无非”例偶见。

第七页

50(1)台。莲花座上笑咍咍,便是摩尼境界。

51(2)极乐最,经劫加持,舌根不坏。根不坏,

52(3)佛性湛然常在;与天道,光辉大,来于

53(4)人世散安排。万种梯航苦海,功难宰,

54(5)长福消灾。咸祈求愿[1]

55(6)皈依法,应轮宝藏妙谛。功与德,不思仪[2]

56(7)金华梵字广弘施,载尽二大义理。祖

57(8)师意,万卷玄微,皆由思致。由思致,指

校注:

[1]“长福消灾。咸祈求愿”,根据押韵规则,“咸祈求愿”四字当在“长福消灾”之前。存疑。

[2]“思仪”即“思议”,义为“理解”、“想象”、“思考”、“思虑”、“向往”。

第八页

58(1)点大员镜智。说平地,当今时,金枝

59(2)玉叶远相贻。恭祝当今皇帝万万

60(3)岁,文武官僚,同资禄位。   三皈依

61(4)皈依僧,分明二宗如故。思得度,众

62(5)生苦。圣[心?]愿意教生徒[1],万亿恒河数[2]

63(6)弗尔思,世世[祈愿][3],常行乐土。行乐土,满地嚣

64(7)尘扫去。饭蔬食,食不语,无令学者到

65(8)迷途。委付力擎甘露,专心赐,洒作空中,

校注:

[1]“圣愿意教生徒”,根据“三皈依”句式,此句夺一字,疑“圣”字后夺一“心”字。

[2]“万亿恒河数”,根据“三皈依”句式,此句夺一字,疑“数”字前夺一“无”字。

[3]“世世[祈愿]”,原文仅有“世世”二字。根据“三皈依”句式,“世世”后应夺二字,可能为“祈愿”。果如是,则“弗尔思”之“弗”当为“费”之省;若非,则“世世”后可能夺一表否定的动词性偏正短语。究竟作何,姑存疑,就教于诸贤。

第九页

66(1)天花雪乳。

67(2)香气氤[1]氲周世界,纯一无杂性命海,

68(3)迷纶[2]充遍无障碍,圣众游中香妙最。

69(4)    依佛渐修,如法炷焚,修

70(5)戒香定惠香,皈命虔诚伸供养,十方常住光明佛; 

71(6)解脱知见香,皈命虔诚伸供养,十方常住微妙法;

72(7)洞真法性香,皈命虔诚伸供养,十方常住清净僧佛宝

73(8)道德灵宝香,皈命虔诚伸供养,十方常住再甦活。

校注:

[1]“氤”,《下部赞》作“氛”(第301行)。《光佛》第445行亦作“氤”。观《摩尼光佛》写本笔划走势,应作“氤”。《白虎通·嫁娶》引《易》说:“天地氤氲,万物化淳。”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与文意合。

[2]“迷纶”,《下部赞》作“弥纶”(第301行),应以《下部赞》为是。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者,遍也。纶者,络也。弥纶即普遍包络。

霞浦本《摩尼光佛》第9页

第十页

74(1)我等同诚伸供养,十方常住光明佛。

75(2)彼界宝山亿千众[1],香烟涌出百万般。

76(3)内外光明体清净,甘露充盈无边畔。

77(4)我今稽首,志念皈依:佛法僧宝,戒定

78(5)惠[2]香。普愿熏修佛种智。彼我等入

79(6)佛见智[3],悮(悟)[4]佛智见,独步圆觉成僧。长

80(7)善乐道树,得菩提心。坚固无退转,

81(8)广开甘露门,悮(悟)深甚般若,得达总持。

校注:

[1]“亿千众”,《下部赞》作“亿千种”(第303行)。

[2]“惠”,“慧”的同音字,可互用。

[3]“见智”,原文作“智见”,但有勾乙符号,就文意言,读为“见智”似乎更为妥贴。

[4]“悮佛智见”,据佛经当为“悟佛智见”。“悮”,当为“悟”。

第十一页

82(1)同登法,喜清净,明缘成就,无边功

83(2)德。愿我舍此翻身日,永证大明常

84(3)乐圣果。次愿法界一切众生,齐入如

85(4)如佛会。

86(5)复告冥[1]空一切众,大力敬信尊神辈。

87(6)及诸天界诸天子,护持清净正法者。

88(7)嚧缚逸啰弥阿逸啰业缚啰逸啰

89(8)���娑啰逸啰能遏苏师能悉【口+致】呴。

校注:

[1]“冥”,《下部赞》误作“窴”(第140行),形近而误。《牒疏》32(5-6)有“冥空启请”、“冥空仙众”,51 (10)有“冥空申请”等语。“冥空”为一常用词,义本“空虚、渺茫”,此处代指“天空”。韦应物《鼋头山神女歌》“碧水冥空惟鸟飞,长天何处云随雨”[21];唐释道宣《广弘明集》“析论冥空,玄机入道”[22]。“窴空”不词。

第十二页

90(1)思娑邻度师,阿孚林度师

91(2)我今发弘愿,愿此星相轮化,从

92(3)清净门示现北方佛,此方真教主嚧缚天王,

93(4)光明门示现东方佛,此方真教主弥诃天王,

94(5)大力门示现南方佛,此方真教主业啰逸天王,

95(6)智慧门示现西方佛,此方真教主娑啰天王,

96(7)威德门示现中央佛,此方真教主耶俱孚[1]大将、末秦皎明使。

97(8)和:惟愿此夜今时,降临请福道场,长福消灾!

校注:

[1]“耶俱孚”,见于《下部赞》第215行,《乐山堂神记》第14行作“俱孚”,当为中古波斯语与帕提亚语y’kwby’qwb之音译,意为“天使”。[23]

霞浦本《摩尼光佛》第12页

第十三页

98(1)    赞天王

99(2)十天王者,梵名阿萨漫沙也。是故,道

100(3)教称为昊天玉皇大帝,住在第七天

101(4)中,处在大殿,管于十天善恶之事。此

102(5)天内有十二面宝镜:上面观于涅槃[国土][1],下

103(6)面照于阴司地府,十面鉴于十天诸

104(7)魔背叛等事。化四天王,管四天下。

105(8)缚逸天王管北坛界,弥诃逸天

校注:

[1]“涅槃”后有夺字。马小鹤引霞浦摩尼教文献《未名科仪书·赞天王》所见“此天内有十二面宝镜,上面观于涅,下面照于阴司地府”之语,与敦煌写本《下部赞》对照,认为“涅”后当补“槃常明世界”。[24]笔者认为此处“涅槃”后当补“国土”二字。一者,因为“涅槃国土”来源于《下部赞》,可与“阴司地府”形成对仗;二者《下部赞》有“普愿齐心登正路,速获涅槃净国土”,《光佛》第354行亦有“普愿灵魂登正路,速脱涅槃净国土”之语,“净国土”,简称可对应《下部赞》的“国土”;三者,“国土”与“地府”可押韵。当然,“涅槃常明世界”,《下部赞》也有,也作“涅槃界”,义同“涅槃净国土”、“涅槃国土”,但语句与“阴司地府”不对称,又不押韵。

第十四页

106(1)王统御[东弗婆提,㗼啰逸天王管]南阎浮提,[1]娑啰逸天王掌

107(2)握西瞿耶尼。四天大明神,若见诸天

108(3)恶魔起奸计,搔(骚)扰天空、地界,诸圣

109(4)应时展大威神,折挫调伏,速令安定。

110(5)急使调伏,一心虔恭,合掌皈依,同降

111(6)道场,加彼(被)下界福德男女,长福消灾,

112(7)增延福寿。    首举

113(8)已献明香伸供养,云台缭绕遍大千。

校注:

[1]“弥诃逸天王统御南阎浮提”,文有错简。据前文和马小鹤的研究,[25]当为“弥诃逸天王统御东弗婆提,㗼啰逸天王管南阎浮提”。

第十五页

114(1)遍空遍界诸灵聪,护国护家明使众。

114(2)乘此香云临法会,阿(苛)除[1]憔悴悦明群。

116(3)先凭我佛妙真言,安慰灵祇迎上圣。

117(4)    众坐铺(敷)对[2]。土地赞

118(5)奴特奴特湛嗢特奴讫沙地[3]阿佩耶[4]

119(6)大㖇佩耶���啰缓[5]阿罚啰罚啰汉[6]

120(7)特弗哩���德健[7]记八阵那喻���毗遮

121(8)啰[8]摩尼俱喻[9]满那勿特波引特阿㖇

校注:

[1]“阿除”,不词,当为“苛除”。《明史·刘健传》曰:“数召见大臣,欲以次革烦,苛除宿弊。”

[2]“铺对”,不文,据文意当为“敷对”。敷对者,奏对、陈奏廷对之意。音近而讹。

[3]“讫沙地”,《庆诞科》20(1)作“虚沙地”。

[4]“阿佩耶”,《庆诞科》20(1)作“阿吥耶”。原卷“耶”后有大”字,加红圈,表删去,是。

[5]“大㖇佩耶���啰缓”,《庆诞科》20(1)作“大㖇吥耶���啰绥”,“绥”当为“缓”之讹。《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第74行有“阿罗缓”,即中古波斯文ardāwān,意为“选民”。据下文“阿罚啰汉”,在《庆诞科》20(2)中被写作“阿绥啰绥啰汉”,也可证之。

[6]“阿罚啰罚啰汉”,《庆诞科》20(2)作“阿绥啰绥啰汉”。此两“绥”字当为“缓”字之讹。《光佛》原卷于此显然夺两字。

[7]“嗢特弗哩���德健”,《庆诞科》20(2)作“嗢特弗哩悉特健”。

[8]���毗遮啰”,《庆诞科》20(2-3)作“悉毗遮耶”。

[9]“摩尼俱喻”,《庆诞科》20(3)作“摩尼居处”。“居处”、“俱喻”音近通用。 

第十六页

122(1)佩耶���伴那[1]讫耶���哆绽[2]阿㖇嗢特

123(2)喻嗢特德彼伊喻[3]吥特奴许[4]湛嗢特

124(3)奴沙地。   二段

125(4)清新喜庆大欢娱,愿从无上明尊

126(5)降,加彼(被)天仙善神辈,在此殿堂居住

127(6)者,勤加踊跃相冥卫,一切灾祸永消

128(7)除,内外安宁无障碍,广见欢荣新庆

129(8)乐。        三段

校注:

[1]“引特阿���佩耶,���伴那”,《庆诞科》20(3)连上句作“温特阿㖇吥耶悉伴那”,当依《光佛》原卷,因为文中多有以“耶”结尾的音译文字。“引”当依《庆诞科》作“温”即“嗢”。

[2]“讫耶���哆绽”,《庆诞科》20(4)作“㖇耶���哆绽”。

[3]“嗢特德彼伊喻”,《庆诞科》20(4)作“嗢特卑㖇喻”,夺“德”字。

[4]“吥特奴许”,《庆诞科》20(4-5)作“吥特奴虚”。皆通。

第十七页

130(1)南波林麻和弗里悉德健阿佩耶但[1]

131(2)记八阵那喻[2]㖇特讫啰弗啰汉获产[3]

132(3)满波引特弗啰汉获产伊满波引特。

133(4)    第四段

134(5)敬礼及称赞,勇健诸明使,助善尊神

135(6)辈。护持正[4]法者,土地诸灵相,加勤相

136(7)保护。护法威灵相,加勤相保护。

137(8)    第五段

校注:

[1]“阿佩耶但”,《庆诞科》21(2)作“阿步耶呾”。

[2]“记八阵那喻”,《庆诞科》21(2)作“伊耶阵那喻”。

[3]“特讫啰弗啰汉获产”,《庆诞科》21(3)作“特讫啰弗啰叹获产”。通观霞浦文献,《庆诞科》“叹”当为“汉”之讹。

[4]原卷“正”后有“护”字,衍。径删。该文献19(6)有“护持正法者”之谓,可证。

第十八页

138(1)嚧缚逸啰[1]弥阿逸啰[2]业缚啰逸啰���[3]

139(2)娑啰逸啰能[4]遏苏思能[5]���【口+致】呴素[6][7]

140(3)娑邻度师[8],阿孚林度师。   第六段

141(4)沃速地[9]匐速地[10]获邻获色[11]。天仙地众。

142(5)���秦皎明使,四天大王,嚧缚逸弥诃

143(6)逸业缚啰逸娑啰逸耶具孚弗哩

144(7)悉特[12]。土地灵相,善神获色,有碍无碍,

145(8)呵[13]护正法。弗哩浑[14]奴沙彦[15]

校注:

[1]“嚧缚逸啰”,《庆诞科》9(5)作“嚧嚩诃逸啰”,《庆诞科》22(1)作“嚧嚩逸啰”,22(4)作“嚧缚逸”。

[2]“弥阿逸啰”,《庆诞科》9(5)作“弥诃逸啰”,22(1)作“弥诃逸啰”,22(4)作“弥诃逸”。

[3]“业缚啰逸啰���”,《庆诞科》9(5)作“业缚啰逸啰”,显然有误(这一段文字《庆诞科》与《光佛》原卷的都有问题,下文注释时不再一一说明),当与“逸啰���”连读作“业缚啰逸啰逸啰���”,《下部赞》有“伽路师奥活时云���”,“逸啰���”读音近于“逸���”、“云���”。《庆诞科》22(1)作“业缚啰逸啰���”。

[4]“娑啰逸啰能”,《庆诞科》22(1)同之,9(5-6)作“娑啰逸啰���”。

[5]“遏苏思能”,《光佛》第89行作“遏苏师能”。《庆诞科》9(6)作“遏素思���”,22(2)作“遏(押)素思���”。遏苏思能,音近《下部赞》第177~182行反复出现的“喝思���”。“遏苏思能”和“喝思���”是翻译中的音同异写,应为中古波斯语hasēnag之对音,其意为“初”。[27]

[6]“素”,原卷以小字号加于“呴思”之间的右边,系漏抄增补之字。

[7]���【口+致】呴素思”,《庆诞科》9(6)作“悉啼呴素思”。《庆诞科》22(2)又作“悉谛呴思”,当脱“素”字。

[8]“娑邻度师”,《庆诞科》9(6)作“波沙邻度师”,《庆诞科》22(2)作“婆娑邻度师”。

[9]“沃速地”,《庆诞科》22(3)同之。

[10]“匐速地”,《庆诞科》22(6)作“仆速地”。

[11]“获邻获色”,《庆诞科》22(3)作“获邻获色”,22(6)作“弗邻获色”。

[12]“弗哩悉特”,《庆诞科》22(4)作“弗哩悉特健”或“弗里健”。

[13]原卷仅存右边“可”,以意揆之,当为“呵护”的“呵”。

[14]“弗哩浑”,下文148行又作“弗里浑”,《庆诞科》22(5)作“弗悉里浑”,22(7)作“弗里浑”。

[15]“奴沙彦”,《庆诞科》22(5)作“奴沙岸”,22(7)作“奴沙嗟岸”。《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第75行言:“耨沙喭,译云‘一切净信听者’。”耨沙喭者,为帕提亚语mi$ōšagā之音译也,相当于拉丁语之auditores[28]

第十九页

146(1)沃[1]速地匐速地弗[2]邻获色仙后利氏

147(2)姑弗里健凡夫列悉哆[3]独啰娑【口+致】[4]

148(3)弗里浑奴沙彦。  回向  第二时

149(4)我今以称赞,大圣摩尼光佛,从被(彼)大

150(5)明国,降下为明使。又以再称赞,一切光

151(6)明众。以大威神力,护持正法者。

152(7)明家因此战得强,谁(遂)通[5]善信奏明王。

153(8)势至变化观音出,直入大明降吉祥。

校注:

[1]“沃”字漫漶不清,以《光佛》第141行原文校之,当为“沃”。

[2]“弗”,对照前文,当为“获”字。

[3]“凡夫列悉哆”,《庆诞科》22(6)作“梵符哩悉哆”。

[4]“独啰娑【口+致】”,《庆诞科》22(7)作“独哆娑地麻支姑冺”。

[5]“谁通”,《点灯》12(13)作“遂通”,是。音近通假。

第二十页

154(1)请佛,再拜香花请。云将举,天

155(2)乐玲玲朝真阙;圣下瑶台,霓旌杂

156(3)沓,降节徘徊,天乐飞来。龙天八部

157(4)拥仙陪(佩)[1],琅函响,临法会。再拜香花

158(5)请,香花奉请。

159(6)一心奉请:真灵妙境,湛寂明源,三常

160(7)垂济度之人,五大示洪慈之念,默罗

161(8)紫[2]帝,无上尊佛。惟愿妙以至尊无有极,

校注:

[1]“陪”,《庆诞科》19(2)作“佩”,是。《雪峰真觉大师语录》卷下有“玲珑仙佩振香风”语,此处是音同通假字。

[2]“紫”字漫漶不清,以字型与意揆之,当为“紫”。

第二十一页

162(1)寂然不动感随通。降临道场,证

163(2)明修奉。恭望圣慈,降临宝座[1]

164(3)一心奉请:虚无寂相,清净员明,形

165(4)容水月以分辉,性等云山而无碍。大

166(5)慈正智,夷数和佛。惟愿现乘白鸽下

167(6)腾空[下][2],降临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

168(7)    恭望圣慈,降临宝座。

169(8)一心奉请:真空妙境,谨你嚧诜,二千

校注:

[1]“恭望圣慈,降临宝座”,根据下文诸多“一心奉请”,结合上文“香花奉请”,此处完整句子当为“降临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

[2]“腾空下”,原卷无“下”字,据《光佛》第176行“腾空下”及216行“腾空如鸽下”,当以“腾空下”语序更恰当。径补。

第二十二页

170(1)九百四十身,千变万化无端现,大

171(2)天真宰电光王佛。 惟愿虚空现出

172(3)毫光相,迅速权分变化身。降临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1]]。

173(4)    恭望圣慈,降临宝座。

174(5)一心奉请:辉凝妙相,圆满慈容,常[怀][2]

175(6)原(愿)以度人,每现慈心而应世,真寂妙

176(7)体摩尼光佛。惟愿莲花宝座腾空下,

177(8)宝相三身涌座间。降临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3]]。

校注:

[1]“道”后有省略,依前后文,省去之字为“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径补。

[2]“常”,根据对仗和下文之例,此字后夺一字,可能为“怀”字。

[3]原卷打一长竖线,表示省“场”后诸字,依文例,当补“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径补。

第二十三页

178(1)一心奉请:玉毫遍烛,甘目澄清,[1]

179(2)金色网于爱河,运大明船于彼岸。妙

180(3)智妙惠,日月光佛。惟愿朝回暮转

181(4)河沙界,寂照光明有顶天。降临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2]]。

182(5)一心奉请:慈悲圣力,清净法身,含

183(6)洪[3]员界方舆满,远亘法桥立道中。

184(7)金刚相柱,卢舍那佛。惟愿身超八地及

185(8)十天,体含万像及森罗。降临道场

校注:

[1]“甘”当为“绀”。“绀目澄清”为佛教常用语,《释门正统》《龙舒增广净土文》等皆有“绀目澄清四大海”之语。

[2]原卷以两点,表示省“道”后诸字,依文例,当补“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径补。

[3]“含洪”即“含弘”,意为“包容博厚”、“恩德广被,宽厚仁慈”,亦可写作“含宏”。

第二十四页

186(1)    恭望圣慈,降临宝座。

187(2)一心奉请:神通广大,圣化难量,运

188(3)上擎下拓之功,施物济生,随感应

189(4)荷载乾坤,持世尊佛。惟愿身居六合

190(5)娑婆外,名遍十方法界中。恭望[降临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1]]。

191(6)一心奉请:化身现劫。说法娑婆,应

192(7)示之同五异之机,显现千变万化之

193(8)体。设教度人,四大尊佛。惟愿四度下生

校注:

[1]原卷打一长竖线,表示省“望”后诸字,实则前面亦有省文,依文例,此处完整句子当为“降临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

第二十五页

194(1)权示相,十方诸佛悉来迎。降临[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1]]。

195(2)一心奉请:化权默运,大造垂慈,重天

196(3)人紫府之宫,纪上界丹台之籍[2]。宝

197(4)光天主[3],玉皇尊佛。惟愿宝镜明明十

198(5)二面,玉皇隐隐七重天。降临[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4]]。依前和。

199(6)一心奉请:潮音演化,海采皈依,昏衢

200(7)耿(晄)智烛之辉,苦海灿璃摽[5]之炬。随光

201(8)[应][6],诸大菩萨。和: 惟愿警唤应声如响荅,

校注:

[1]原卷打一长竖线,表示省“临”后诸字,依文例,当补“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

[2]“籍”前有“权”字,划叉,表删去,是。

[3]“天主”,与上下文不合。佛经中有宝光天子,此处疑为“天王”之讹误。

[4]原卷打一长竖线,表示省“临”后诸字,依文例,当补“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

[5]“璃摽”,佛经有“离标”,然据此对仗文意,解为“琉璃灯作标塔”更为合适,故笔者以为当为“璃标”。

[6]依文例,“现”前夺一字,以意揆之,当为“应”字。

第二十六页

202(1)本来宝相示员明。降临[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1]]依前和。

203(2)一心奉请:矜怜法界,利益群生,尽森罗

204(3)万像以包容,遍三界十方而普度。

205(4)过去未来一切诸佛。 和: 惟愿十方开

206(5)阐如来藏,八面玲珑弥勒龛。降临[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2]]

207(6)盈目瞻仰大慈尊,咸开善口赞称扬。

208(7)各神珍重广大智,皈依能苏夷数王。

209(8)志心信礼神通电光王。本明尊,性妙真[3]

校注:

[1]原卷打一长竖线,表示省“临”后诸字,依文例,当补“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

[2]原卷打一长竖线,表示省“临”后诸字,依文例,当补“道场,证明修奉。香花奉请:恭望圣慈,降临宝座。”

[3]“本明尊性妙真”,其中“本”字疑在“妙”字后,应为“明尊性本妙真”。

第二十七页

210(1)空宝地,威严相,净活微妙风。三明化,五

211(2)来圣,藉神通,统摄三千界,镇压二轮。

212(3)中御诸星像,震威雄,延续众生命,福

213(4)惠愿昌隆。今我等,净三业,赞神通。

214(5)愿今夜,消灾障,降吉祥。

215(6)志心信礼正智夷数和,从梵天界,殄

216(7)妖魔,腾空如鸽下,火焰起流波,神通验;

217(8)拂林国,圣无过,应化河沙数,天地及

第二十八页

218(1)森罗,将忍辱界,度坦娑。我今稽

219(2)首礼,皈命末尸诃。施慈悲,恕我等,

220(3)罪消魔。愿今夜,消灾障,降吉祥。

221(4)志心信礼长生甘露王,从真实

222(5)境,下西方。跋帝,苏邻国,九种现灵

223(6)祥;末艳氏,胸前诞,世无双。十三登

224(7)正觉,成道大阐扬,化诸群品,称法王。

225(8)听我诚心启,愿垂降道场,施慈悲,恕

第二十九页

226(1)我等,净三业,罪消魔。愿今夜,消灾

227(2)障,延福寿。

228(3)大圣自是吉祥时,普曜我等诸明使。

229(4)妙色世间无有比,神通变化复如是。

230(5)    看经  念天女呪 首想念 在意结时

231(6)啊【口+驮】囄㖿[1]和发弥耶[2]哩诜那啰悉

232(7)【口+致】[3]咭吻咭啰健心[4]默罗师致讫[5]那哩

233(8)娑和[6]���夷数[7]精和谨你嚧诜[8]

校注:

[1]“啊”后之驮、离、耶三字均承上类化,加“口”旁。上下两排三次出现省略标志。《庆诞科》7(1)“阿驮哩阿哆唎耶”,似此。敦煌本《摩尼教残经》第5行有“[尔]时眀使告阿驮”之谓[30],其中“阿驮”为人名,系中古伊朗语addā之音译。

[2]此处夺字较多,或许是连读所致。《庆诞科》7(1)作“护法唯嗘哩耶”,如是连读,则“和发”音同“护法”,“弥”快读成“唯嗘哩”。

[3]“【口+致】”,《庆诞科》7(2)作“谛”。音近通假。

[4]“咭吻咭啰健心”,同见于《庆诞科》7(2)。

[5]“致讫”,《庆诞科》7(2)作“帝仡(核)”。

[6]“那哩娑和”,《庆诞科》7(2)作“那里沙和”。

[7]“夷���夷数”,《庆诞科》7(2-3)作“㖇悉夷数”。

[8]“精和谨你嚧诜”,《庆诞科》7(3)作“净和谨你嚧【口+先】”。

霞浦本《摩尼光佛》第29页

第三十页

234(1)泯护瑟惟唅惟唅[1]弥参弥参[2]弥悉弥悉[3]呼弗

235(2)思[4][5]和弗哆[6]和弥驮[7]���[8]哆达

236(3)摩[9]僧伽哩[10]。弥勒菩萨,获色如示(是)[11],能

237(4)讫夷数。谨你谨你[12],获泯[咈哩][13],获色檀越,伽

238(5)度师[14],伽度师。  第三时

239(6)    第四时  净口 看光明经 四寂赞

240(7)奥和匐贺卢诜嗟[15]鹘啰㖇哩咈哆

241(8)嗟[16]哩能河淡浑淡摩和夷数讫你门

校注:

[1]“惟唅惟唅”四字以小字号加于“弥参”之右,据《庆诞科》当属正文。《庆诞科》7(3)作“唯含唯参”,《庆诞科》新本7(3)作“唯含唯恭”。

[2]“弥参弥参”,《庆诞科》7(3)作“唯含唯参”,34(3)作“唯恭唯含”。

[3]“弥悉弥悉”,《庆诞科》7(3)、34(3)作“唯醯唯惠”。

[4]“呼弗思”,《庆诞科》7(4)作“思弗素”,《光佛》原卷此处错简较多。

[5]上下两排三次点两点,根据《庆诞科》当是省略标志。依据前例,省略当为“思弗”,此处错简多。

[6]据《庆诞科》,此处应和下文相连作“嘶和弗哆”,而《庆诞科》7(4)作“思和呼咈(弥)哆”。

[7]“和弥驮”,《庆诞科》7(4)作“和弥(咈)哆”。《下部赞》第157行作“纥弥哆”,有可能为阿拉米语hmt的音译。 [31]

[8]“和���”,《庆诞科》7(4)作“呼瑟哆”。

[9]“耶”字用朱笔写于“僧”字右上方,表示漏抄增补之字。

[10]“哆达摩耶僧伽哩”,《庆诞科》7(4-5)作“佛陀哆达摩耶僧伽耶”,《光佛》原卷夺“佛陀”二字。

[11]“获色如示”,《庆诞科》7(5)作“获色如是”,义胜,应改“示”为“是”。

[12]“谨你谨你”,《庆诞科》7(6)作“谨你嚧【口+先】”。

[13]“获泯”,《庆诞科》7(6)作“获冺咈哩”。义胜,应补入。

[14]“伽度师”,又见于《光佛》第247行、第257行、第419行、第449行、第515等,即《下部赞》第155行、156行、158行所见之“伽路师”。音译自帕提亚语q’dwš或中古波斯语k’dwš,意为“神圣的”。[32]由是以观,《光佛》“伽度师”更切近原音。

[15]“卢诜嗟”,《庆诞科》32(7)作“嚧【口+先】嗟”。

[16]“咈哆嗟哩能河淡”,《庆诞科》32(7)作“弗哆嵯哩能诃淡”。

第三十一页

242(1)呼弥特���啰摩尼阿特弗哩���

243(2)健代醯浑麻阿呼特伽稽啰缚居阵

244(3)那南波缓步阿弗哩特菩和���

245(4)啰摩尼你耶你耶���阿弗哩特���

246(5)摩尼你曳你曳���阿哆缓哆和娑

247(6)遮伊但。伽度师。

第三十二页

248(1)     首净坛  各唱  清净光明

249(2)大力智惠,咦���嚧诜,苏路和醯。

250(3)各念三遍  又举

251(4)北方清净,东方光明,南方大力,

252(5)    中央无量     苏路和醯[1]

253(6)西方智慧。咦���嚧诜。  三遍 绕坛举

254(7)愿施戒香解脱水,十二宝冠衣璎珞。

255(8)洒除坛界[2]离尘埃,严洁净口[3]令端正。

256(9)天王化,四明神,锐持手,甲全身。御冤敌,

校注:

[1]“中央无量苏路和醯”八字虽以小字插于本页第4行与第5行之间,根据摩尼教核心教义实当于45两行合起来读,本页第456行当合起来读作“北方清净,东方光明,南方大力,西方智慧,中央无量。咦���嚧诜,苏路和醯。三遍。绕坛举。”

[2]“洒除坛界”,《下部赞》第30行作“洗我妙性”。

[3]“严洁净口”,《下部赞》第30行作“严饰净体”。

第三十三页

257(1)护真人,令正教,免因循。遮伊但,伽度师,

258(2)修齐(斋)行道。奉请。   首举

259(3)北方清净嚧缚逸天王,遏素[思]明使[1]

260(4)伏望威听(德),降临坛所,导引亡灵,旋登彼岸。

261(5)启请北方清净界护法降魔遏素思,结水坛

262(6)界,镇北方黑帝,当权来守护。  和:

263(7)和哩耶度驮和���【口+致】哩阿佩遮夷耶但。

264(8)       回向

校注:

[1]“遏素明使”,应即后文所见“遏素思”(261行)、“遏素思明使”(396行)。应补“思”字。

第三十四页

265(1)     忏悔玄文

266(2)我今忏悔,所是身口意业及贪嗔

267(3)痴[1],或乃至从[2]贼毒心,诸根放逸;或宜[3]

268(4)常住三宝并二大光明;或损卢舍那身

269(5)及五明子;于僧师[4]父母、诸善知识,起轻

270(6)慢心,更相毁谤;于七世(施)[5]、十戒、三印法门,

271(7)若[6]不具修,愿罪消[7][8]。   宣疏明使赞。

272(8)佩耶摩尼乎大浑阿缚群伊伴奴待(特)[9]

校注:

[1]“痴”,《下部赞》作“痴行”(第411行)。兼通。

[2]“从”,《下部赞》作“纵”(第411行),实一字也。“从”、“纵”古今字也。

[3]“宜”,《下部赞》作“疑”(第412行)。据前后文,应以“疑”为胜,与“损”对应。

[4]“僧师”,《下部赞》作“师僧”(第412行)。兼通。

[5]“世”,《下部赞》作“施”(第413行),可从。

[6]“若”,疑为“苟”字的简化讹写,又疑为“无”。

[7]“消”,《下部赞》作“销”(第414行)。兼通。

[8]自“我今忏悔”至“愿罪消灭”一语,又见于《下部赞》第411行。林悟殊点断为“我今忏悔所,是身口意业,及贪嗔痴行,乃至纵贼毒,心诸根放逸”。[33]其中隔开“所是”、“毒心”,显然有误。

[9]“待”,《光佛》第118行有“奴特,奴特湛”之语。疑“待”为“特”之误。

第三十五页

273(1)弗哩���德健沙特讫腊弗帯㖇咽伽嗢

274(2)那㖇咽那恨悉门伊和���致阿和遏勒

275(3)忌佩耶夷数特嚧特弗哩���丹特度

276(4)驮弗邻奥和都佩耶婆啰婆啰阿缚

277(5)阵那弗啰嗪坦沙都和大㖇致啰奴卑也[1]

278(6)嚧似嗢特仆德具和嚧特息致啰吥

279(7)特自虚里[2][伊][3]输潭摩乎大恨[4]㖇麻

280(8)吥特沙地耶嚧诜那思讫里那啰嗢阿麻

校注:

[1]“奴卑也”,《庆诞科》6(5)作“奴卑耶”。

[2]“自虚里”,《庆诞科》6(1)有“牟虚里耶”。疑“自”、“牟”二字当有一误。

[3]“遮但”,据上文第247、257行和下文第337、419、449、515行,当为“遮伊但”。

[4]“恨”,疑同于“浑”。

第三十六页

281(1)致息���地别啰冺地耶希���丹摩嗟

282(2)特牟啰特。送佛

283(3)再拜香花送,云轝将举,天乐云间

284(4)来拥去;步步相随,莲花衬足,香空

285(5)奇珍,上皈翠微,霞衣飘渺,虚空里,

286(6)翠容远,不思仪。再拜,香花送。香花奉

287(7)送    称扬赞叹,荷重光明功德,一

288(8)时普润三界,有情[1]无尽。咸愿龙天八

校注:

[1]“情”前有“尽”字,划叉,表删去,是。

第三十七页

289(1)部天王,四大明神,庶量诠者,哀悯魔

290(2)军,护我净众,长养善业,增崇福

291(3)田。善愿真常,究竟安乐。吻哆���

292(4)哪【口+悉】【口+思】。  请福科终 下生赞

293(5)摩尼佛下生时,托荫于苏邻石榴,树

294(6)枝呈瑞。园官诣丹墀,表奏希奇。阿师

295(7)健氏命宫官摘[之][1],捧盘殷勤奉献。末艳

296(8)氏喜食,花颜喜欢。神人诫责:“别宫安。”

校注:

[1]“摘”后当夺宾语,依古汉语习惯,“之”字合适。

第三十八页

297(1)十月满,将花诞,出诣娇培,涌化胸

298(2)间。地涌金莲,捧天洒甘露。十方诸佛

299(3)尽欢忻,三毒魔王悲烦恼。巍巍

300(4)宝相,凡间难比。嫔妃仰止,咸迎太子

301(5)归宫里。年四岁出家,十三成道,便破

302(6)水洗于今阎默圣,引观三际初中后,

303(7)事皆通知,般般无凝(碍)[1],渐次前行,薄斯[34]

304(8)波鲁诸国,龙天八部,咸仰德,人人赞。

校注:

[1]“无凝”,当为“无碍”之误。“碍”,繁体字作“”,与“凝”形近而讹。“般般无碍”意为样样通达自在,没有障碍。

第三十九页

305(1)难曹(遭)想,威感波斯,说勃王悟里,四维

306(2)上中下,皆从皈依。[35]沙密阇黎随佛游,

307(3)先化长眉。我佛说法,人天会里总持。

308(4)持佛说二宗大义,三际消旧罪,五九

309(5)数满,法流东土。上祝当今皇帝千秋

310(6)万万岁,海清万国尽皈依。各求福

311(7)利,各保平安。惟愿十方施主,增崇福

312(8)寿永绵绵。   吉思咒

第四十页

313(1)志心敬,称赞移活吉思大圣[1]。为佛林

314(2)计萨照灭夷数佛教,对二大光明。誓愿

315(3)行正教,殄灭诸妖神。刀梯及铁锍、铁靴、

316(4)灭(蒺)藜[2]等剑轮刑害具。甘心不辞苦,称

317(5)念夷数佛,暨(既)死而复苏;称念夷数佛,

318(6)枯木令兹(滋)茂;称念夷数佛,沉轮(沦)俱解脱;

319(7)称念夷数佛,朽骨再苏[3]活。是身在

320(8)囚系,令彼所居舍,柱化为大树。病见请

校注:

[1]“移活吉思大圣”,又见于《乐山堂神记》第13行,应系叙利亚文Giwargis/Georges之音译[36]

[2]“灭藜”,不词,当为“蒺藜”之误。“灭”,繁体字作“”,与“蒺”形近而讹。在古代战争中,将铁蒺藜撒布在地,用以迟滞敌军行动,与上文的刀梯、铁锍、铁靴等,意思可匹配。

[3]原卷在“苏”后有一“还”字,根据句式和押韵规则,当衍,径删。

第四十一页

321(1)乞愿,救我诸疾苦。再念夷数尊佛,

322(2)瘖痖及盲聋,能言复闻见。破彼妖

323(3)神庙,喝禁诸魔鬼。摧倒泥龛像,邪

324(4)祟俱殄灭。计萨复祚恕,四毒加刑

325(5)害。所作皆已办,战敌魔军已毕日,即

326(6)欲归疾灭[1]。仰启夷数佛,同弘无尽

327(7)愿。若人有恶梦,或被官司囚系,及

328(8)一天亢旱,苦难逼身者,称念吉思圣,

校注:

[1]“疾灭”,疑即“寂灭”。音同通假。

第四十二页

329(1)寻声皆如[1]应。发愿已,竟还真寂,众

330(2)皆忏悔,求舍过,愿求断恶尽,成如

331(3)上道。     天王赞

332(4)奥和弗里悉德健那浑湛嚧缚

333(5)弥诃逸罚悉勒去㗼啰逸【口+娑】啰逸嗢特唯

334(6)悉伴那弗哩悉德健那俱满阿啰

335(7)驮缓你喻沙健[2]那诃[3]降魔阵俱满特啰弥

336(8)诜乌思[4]满那哩忽特波引吥特沙地

校注:

[1]“如”字用朱笔写于“应”字右上方,表示漏抄增补之字。

[2]“你喻沙健”,即《光佛》第145行、第148行所见之“奴沙彦”,《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第75行之“耨沙喭”,《下部赞》410行写作“你逾沙”,为中古波斯语niyōšāg之音译,意为“听者”。[37]《光佛》之“你喻沙健”,正保持中古波斯语nywš’g的复数形式niyōšāgān发音的原貌。 [38]

[3]“那诃”二字书于“健”“降”之侧,应为漏抄增补。

[4]“思”书于“乌”“满”之侧,应为漏抄增补。

第四十三页

337(1)阿和遮伊但

338(2)又启普遍摩尼光[1],阎默惠明警觉日。

339(3)从彼大明至此界,敷扬[2]正教[3]救善子。

340(4)又启日月光明佛[4],三世诸佛安置处。

341(5)七级(及)[5]十二大般(船)[6]主,并诸[7]一切光明众。

342(6)仰启摩尼大圣尊,愿降慈悲哀愍我。

343(7)早阐光明福德解脱[8],舍除我等诸愆咎。

344(8)愿施戒香解脱水,十二宝冠衣璎珞。

校注:

[1]“摩尼光”,《下部赞》一般写作“忙你尊”。之所以出现这种异写,可能是在遭遇会昌灭法时,摩尼教为自存,不敢再言其教主摩尼,遂谐音成“忙你”,自宋摩尼教混入道教并被统治认可为明教时它的教主摩尼称呼方恢复过来。至元明时期,明教徒更是频频称其教主为摩尼佛、摩尼光佛。

[2]“敷扬”,《下部赞》作“敷杨”(第135行),当以《光佛》原卷为是。

[3]“正教”,《下部赞》作“正法”第135行)。兼通。

[4]“日月光明佛”,《下部赞》作“日月光明宫”(第127行)。兼通。

[5]“七级”,《下部赞》作“七及”(第127行),当以《下部赞》为是。

[6]“般”,《下部赞》作“船”(第127行),当以《下部赞》为是。

[7]“诸”,《下部赞》作“余”(第127行)。以《光佛》更善。

[8]“福德解脱门”,《点灯》1(4)作“福德门”,无“解脱”二字。

第四十四页

345(1)洒除坛界[1]离尘埃,严洁净口[2]令端正。

346(2)宝光降福电光王,变化急于想念寂。

347(3)或出八地入十天,或入八地十天出。

348(4)复告冥[3]空一切众,大力敬信尊神辈。

349(5)及诸天界诸天子,护持清净正法者。

350(6)天地本来真父母,草木花[4]是其乳。

351(7)天地覆载汝身存,因此养育得活路。

352(8)盈目瞻仰大慈尊,咸开善口赞称扬。

校注:

[1]“洒除坛界”,《下部赞》第30行作“洗我妙性”。

[2]“严洁净口”,《下部赞》第30行作“严饰净体”。

[3]“冥”,《下部赞》第140行误作“窴”,形近而讹。有关考证见上文。

[4]“菓”,因上文“花”而类化的“果”字。

第四十五页

353(1)各承珍重广大智,皈依能使夷数王。

354(2)普愿灵魂[1]登正路,速脱[2]涅槃净国土。

355(3)七厄四苦彼元无,是故名为常乐处。

356(4)是故澄心礼称赞,除诸乱意真实言。

357(5)承前不觉造诸愆,今夜[3]恳忏罪消灭。

358(6)大圣每将解脱船,常在五浊来运载。

359(7)愿收我等入明宫,顶礼三常及五大。

360(8)惟愿今时听我启,降大威神护我等。

校注:

[1]“灵魂”,《下部赞》作“齐心”(第119行)。兼通。

[2]“速脱”,《下部赞》作“速获”(第119行),以意揆之,以“脱”更善。此句意思是“速脱涅槃,往生净国土”。

[3]“今夜”,《下部赞》作“今时”(第11行),兼通。

第四十六页

361(1)任巧方便自遮防,务得安宁离冤敌。

362(2)遂化先意降魔将,串佩五明为甲仗。

363(3)保护明界大慈尊,扫荡魔军除逆党。

364(4)称赞再苏苏,贞明及惠明,舍我诸

365(5)咎,保护离灾殃,降大平安福。

366(6)净地法筵诞,启明现筵前,各承法位俱。大

367(7)善威仪生,净想绝攀缘。真心仰对圣贤,称扬礼拜。

第四十七页

368(1)大圣元始世尊那罗延佛,

369(2)大圣神变世尊苏路支佛,

370(3)大圣慈济世尊摩尼光佛, 

371(4)大圣大觉世尊释迦文佛, 

372(5)大圣活命世尊夷数和佛。

373(6)愿降道场,证明功德,接引亡灵,来临法会。

374(7)一,那罗初世人; 二,苏路神门变;

375(8)三,释迦托王宫; 四,夷数神光现。

霞浦本《摩尼光佛》第47页

第四十八页

376(1)众和:救性离灾殃,速超常乐海。

377(2)一,摩尼大法王;二,最后光明使;

378(3)三,出现于苏邻;四,救我有缘人。

379(4)众[]:   救性离灾殃,速超常乐海。

380(5)一者无上光明佛[1],二者智惠善母佛,

381(6)三者常胜先意佛,四者欢喜五明佛,

382(7)五者勤修[2]乐明佛,六者真实造相佛,

383(8)七者信心净风佛,八者忍辱日光佛,

校注:

[1]“无上光明佛”,《下部赞》作“无上光明王”(第169行)。兼通。

[2]“勤修”,《下部赞》作“勤脩”(170行)。误。“脩”者“干肉”,与勤习无关,此处只能理解为通假。以“修”为是。

第四十九页

384(1)九者直意舍那佛[1],十者知恩夷数佛,

385(2)十一者齐心电光佛,十二者庄严惠明佛。

386(3)自是[2]三世法中王,开扬一切秘密事。

387(4)二宗三际性相仪[3],悉能显现无疑(凝)滞[4]

388(5)    回向   小净口

389(6)阿咈哩特菩和���啰摩尼咈哩���

390(7)嚧诜[5]难阵波悉。和喃[6]大净口

391(8)我今以称赞大圣摩尼光佛,从彼大明

校注:

[1]“舍那佛”,《下部赞》作“卢舍那”(第171行)。“舍那”即“卢舍那”之省,《光佛》原卷如是处理旨在求字数对等,加“佛”字更明确卢舍那为“佛”而不是“王”,指称更明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下部赞》中的“惠明庄严”,翁拙瑞认为当乙为“庄严惠明”,[39]《光佛》所载者正作“庄严惠明”,可证翁说是。

[2]“自是”,《下部赞》作“身是”(第172行)。兼通。

[3]“性相仪”,《下部赞》作“性相义”(172行)。

[4]“疑滞”,《下部赞》同(172行),实皆“凝滞”之讹。“凝滞”,拘泥,粘滞,停止流动。

[5]���特嚧诜”,《下部赞》第181~182行有“萨哆喡诜”,帕提亚语作istāwišn,意为“赞扬”。[40]读其音,应为同一词汇的不同写法。

[6]“和喃”即“和南”,稽首、敬化、度我之意。

第五十页

392(1)三常各三宝,五大五庄严,一一庄严居,

393(2)微尘诸国土;九重微妙体,无数亿千身,皆

394(3)从明数现,变化实难陈。我等五众,齐心

395(4)启请:诸护法众,嚧缚逸、弥诃逸、㗼缚啰

396(5)逸、娑啰逸天王;一心虔恭,再请遏素思

397(6)明使���素思明使、捺素思明使、那居

398(7)【口+致】呴素明使、头首大将耶俱孚,及悉

399(8)潭仙���嗪皎明使,诸护法众,一切降魔

第五十一页

400(1)使,愿降威神,保护正法门。顿渐二众,

401(2)普愿常加护。法轮大转,佛日高悬。堂

402(3)堂无障碍,诚心匪碍我。愿愿无穷,愿

403(4)通三千界。   开坛 

404(5)稽首广大智,微妙善心王,万法本根源,

405(6)圆明常寂照。  稽首圆镜智,微妙大

406(7)惠明,警觉诸群迷,随缘有感应。

407(8)稽首净法智,微妙净法风,妙意变化

第五十二页

408(1)间,分身千佰亿。三隐净法身,圆明

409(2)一性智,亦现体不同,一性元无二。我今

410(3)普法众,运心竭志诚,遍沾诚水性,洒

411(4)净新人殿。启请法中王,安住法空(宝)座,

412(5)热以七觉香,戒品为香气。燃以七宝

413(6)灯,智惠为光焰,散以七宝花,万法为庄

414(7)严。献以法喜食,檀[1]忱以为味,以兹妙

415(8)法供,彼净福田因。虚空可度量,功德

校注:

[1]“檀”当为“亶”之讹。摩尼教常用自然物比喻神的美德,此亦是,以下一字“忱”为“亶”字启发。亶,诚,信。“亶”因下字“忱”类化为“憻”,又讹为“檀”,这与敦煌文献中“忄”旁和“木”旁常相混的情况是一致的。

第五十三页

416(1)无穷尽,荐拔亡者灵,往生安乐国。

417(2)    同举拔香偈

418(3)光明众,志心齐,同称赞,化菩提,救亡

419(4)性,幽沉迷。遮伊但,伽度师。

420(5)    恭敬十方常住三宝

421(6)志心皈命[1],礼观音、势至二尊菩萨,

422(7)志心皈命,礼随感应身,阎默明宝。

423(8)志心皈命,礼不动法身,夷数圣宝。

校注:

[1]“志心皈命”,道教文献多有见,如《玉皇十七慈光灯仪》作“志心皈命”[41];《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作“至心归命,十方常住三宝”。[42]

第五十四页

424(1)志心皈命,礼神通化身,电光净宝。

425(2)志心皈命,礼惠明、法相二尊菩萨

426(3)    三皈依

427(4)皈依佛,萨缓默罗圣主[1]居方外,永安

428(5)固。巍巍美相若宝珠,无生无灭,法体

429(6)真常住。万亿圣贤,常仰瞻慕。

430(7)仰瞻慕,愿降威神加护。一定光,无晓

431(8)暮,真实元本安乐处。普愿三界,明

校注:

[1]“主”以小字书于右边,系漏抄增补。

霞浦本《摩尼光佛》第54页

第五十五页

432(1)性早觉悟,尽向大明,相将皈去。

433(2)皈依法,夷数始立天真。微妙义,最

434(3)可珍。遍周沙界作通津,二宗三际,[妙](?)[1]

435(4)广开陈。觉悟明性,脱离凡尘。离凡

436(5)尘,复本真如圣身。续来世,转法

437(6)轮,十般殊胜永清新。惟愿今宵,功德

438(7)荐亡灵,志心回向,修证佛因。

439(8)皈依僧,罗汉真人上佺。回光性,降十

校注:

[1]根据“三皈依”句式,“义”字前夺一字,据文意,可能为“妙”字。

第五十六页

440(1)天。广游苦海驾明船,涝漉无价,

441(2)珍宝至法筵。救拔无数,真善明缘。

442(3)善明缘,五戒三印俱全。微妙义,最

443(4)幽玄,光明[圣/大]众广宣传[1]。七时礼忏,

444(5)志意倍精专。流传正法,相继万年。

445(6)香气氤氲周世界,纯一无杂性命海。

446(7)弥伦充遍无障碍,圣众游中香妙最。

447(8)护法座,豁明筵。降真圣,从群仙。

校注:

[1]根据“三皈依”句式,“众”字前夺一字,据文意,可能为“圣”字或“大”字。

第五十七页

448(1)无为眼,照心田。貌须肃,竟须专[1]。 

449(2)遮伊但,伽度师。

450(3)彼界宝山亿千众[2],香烟涌出百万般。

451(4)内外光明体清净,甘露充盈无边畔。

452(5)香风来法界,吹散宝花名,广大无边。

453(6)依佛渐修,如法炷焚修

454(7)真常怜悯香,皈命虔诚伸供养,元始世尊

455(8)那罗延佛。

校注:

[1]由此可见,三皈依中有三字句。元文琪曾引录这段《三皈依》文,惜未依“三皈依”句式进行标点。[43]“三皈依”标点可根据是否押韵、是否符合事理诸因素予以综合处理。[44]

[2]“亿千众”,《下部赞》作“亿千种”(第303行),亦通,但以“众”更善。

第五十八页

456(1)诚信香,皈虔命诚[1]伸供养,神变世尊苏路支佛。

457(2)真常智慧,我等同诚伸供养摩尼光佛,

458(3)真常具足,我等同诚伸供养释迦文佛,

459(4)真常忍辱,我等同诚伸供养夷数和佛。

460(5)                  大赞香

461(6)我今诞启无余会,心炉焚起六合香。

462(7)供养十方常住光明佛、微妙法、清净

463(8)僧、海会众。真气普照,融结云台。

校注:

[1]“皈虔命诚”,依前文,当理解为“皈命虔诚”,此处采用了错综的修辞方式。

霞浦本《摩尼光佛》第58页

第五十九页

464(1)遍布三千大千无边法界,上通无为

465(2)三清境一切佛国,囊括无方,俱得

466(3)解脱。智见加胜一切旃檀、熏陆、沉

467(4)麝诸[1]异香,爱乐正法。无价法

468(5)香,法性三身,各其资动,无非定

469(6)惠。道德灵宝,接引一切虚空微

470(7)尘众。咸令启发智惠,分别真实

471(8)善果功德之心,灭除今生积生多

校注:

[1]原卷“诸”后有“邪”字,衍。径删。“旃檀”、“薫陆”、“沉麝”皆香料名。

第六十页

472(1)劫尘沙重罪。是名逝(适)性,安乐法门。

473(2)伏愿现在当来世一切有缘人,沾染

474(3)余波胜郁,修此香国,俱证宝香身,

475(4)超生安乐国。

476(5)彼界宝山一切众[1],香烟涌出百万般。

477(6)内外光明体清净,甘露充盈无边畔。

478(7)已献明香伸供养,云台缭绕遍大千。

479(8)遍空遍界诸灵聪,护国护家明使众。

校注:

[1]“一切众”,《下部赞》作“亿千种”(第303行),《光佛》原卷第75行、第450行作“亿千众”。

第六十一页

480(1)乘此香云临法会,阿除憔悴悦明群。

481(2)先凭我佛妙真言,安慰灵祇迎上圣。

482(3)    对《土地赞》,看《贞明经》[1],回向

483(4)志心皈命,虔诚奏请真天

484(5)贤劫示现大慈大悲元始世尊那罗延,

485(6)贤劫示现大慈大悲神变苏路支佛,

486(7)贤劫示现大慈大悲神变摩尼光佛,

487(8)贤劫示现大慈大悲神变释迦文佛,

488(9)贤劫示现大慈大悲神变夷数和佛

校注:

[1]“贞明经”,在霞浦摩尼教文献多见,如《请神科仪书合抄》中即有《凶看〈贞明经〉毕用此文》,霞浦本《高广文》和《摩尼光佛》中都有“看《贞明经》”之说。这里《贞明经》,又作《证明经》,如宋代温州明教徒中传看的即有《证明经》[45],敦煌本《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开列的七种经文中有《证明过去教经》[46]。《证明过去教经》显然为《证明经》之全称。笔者推测,霞浦文献所见《贞明经》,或为《证明经》之音讹。[47]

霞浦本《摩尼光佛》第61页

第六十二页

489(1)    恭望圣慈,垂光宝座。 和: 谨谨上请

490(2)九霄队仗排空下,降节飘飘映彩霞。

491(3)毫相光临七宝座,祥烟散作五云车。

492(4)梵音缭绕三千界,珠网玲珑散百花。

493(5)月面金容降尘刹,接引亡灵入佛家。

494(6)    随案唱: 五雷子

495(7)一佛那罗延,降神娑婆界,国应波罗

496(8)门,当淳人代。开度诸明性,出离生死

第六十三页

497(1)苦。愿亡灵乘佛威光[1],证菩萨会。

498(2)二佛苏路支,以大因缘故,说法在波斯,

499(3)度人无数。六道悉停酸,三途皆息苦。

500(4)愿亡灵乘佛威光,证菩萨会。

501(5)三佛释迦文,四生大慈父,得道蓝 

502(6)苑[2],度生死苦。金口演真言,咸生皆觉

503(7)悟。愿亡灵乘佛威光,证菩萨会。

504(8)四佛夷数和,无上明尊子,降神下拂

校注:

[1]“乘佛威光”,亦作“承佛威光”。《渐备一切智德经》有“承佛威光,辄即逮得百万三昧”句(《大正藏》卷10,No. 285,页490a),另“承佛威光”,佛经中亦常作“蒙佛威光”[48]。陈进国、林鋆引霞浦摩尼教失名科文,其中有“若愿亡灵乘佛威光证菩萨会”之语,录文时从“威”后点断。[49]误,应为“若愿亡灵乘佛威光,证菩萨会”。

[2]“毗蓝苑”,佛经多作“毗蓝园”,又作蓝毗尼园,位处今尼泊尔境内,为释尊诞生之地。

第六十四页

505(1)林,作慈悲父。刹刹露真身,为指通

506(2)宵路。愿亡灵乘佛威光,证菩萨会。

507(3)五佛[50]摩尼光,最后光明使,托化在王

508(4)宫,示为太子。说法转金轮,有缘蒙济

509(5)度。愿亡灵乘佛威光,证菩萨会。

510(6)稽首我世尊,以大因缘故,应化下生

511(7)来,作四生父。悲心度众生,永离生死

512(8)苦。愿慈悲接引亡灵,往生净土。

第六十五页

513(1)弗都鲁昏沉,麻歆麻意昏沉,㖇限

514(2)㖇夷���哆,那罗延,苏路支,释迦文,

515(3)末尸诃末啰摩尼,遮伊但,伽度师。

516(4)    歇时    做信礼

517(5)志心信礼第一那罗延,自洪荒世下西

518(6)方。甘露初长养,佛法渐流传。清斋

519(7)戒,经五万七千载,姑(始)[1]得通仙道,八代

520(8)度明缘,向生死海驾明船。我今稽首

校注:

[1]“姑”,疑为“始”之误。形近而讹。

第六十六页

521(1)礼,心意倍精专。乘怜愍,为我等,

522(2)灭深愆。愿今夜,荐亡灵,生净土。

523(3)志心信礼第二苏路支,救净风性

524(4)下波斯。开化郁多习,十二现灵奇。

525(5)威声震,鼻蛇出去昏迷,为有天

526(6)神像,妖幻往波毗,放神光照尽崩

527(7)隳。我今稽首礼,愿降大慈悲。诚信

528(8)水,荡真(嗔)[1]痴。愿今夜,荐亡灵,生净土。

校注:

[1]“荡真痴”,不文。“真”应为“嗔”之误。佛教以贪、嗔、痴为“三毒”,为一切痛苦之根源。贪为饿鬼之源,嗔为地狱之源,痴为畜生之源。

第六十七页

529(1)志心信礼第三释迦文,下天竺国号

530(2)世尊。玉毫消暗昧,金口演敷宣。娑

531(3)婆界,润火宅布慈云,相乃非真相,

532(4)言须达真言,化千百亿皆立权。我

533(5)今稽首礼,惟愿普慈恩。具足行,清

534(6)妙法,去昏痴。愿今夜,荐亡灵,生净土。

535(7)志心信礼活命夷数和[1],从梵天界殄

536(8)妖魔。腾空如鸽下,火焰起流波。神通

校注:

[1]“志心信礼活命夷数和”,按文例,当作“志心信礼第四夷数和”。

第六十八页

537(1)验,拂林国圣无过,应化河沙数,天地

538(2)及森罗,将忍辱戒度怛婆[1]。我今稽首礼,

539(3)皈命末尸诃。恕我等,诸愆咎,尽消魔。愿

540(4)今夜,荐亡灵,生净土。   随案唱莲台

541(5)我等一心皈命礼,贤劫一座大如来。

542(6)如来纯人代,降神潜托阿会胎。经留

543(7)五万七千载,救性出离生死海,证菩

544(8)萨会。救尽有缘性,同登妙宝莲台。

校注:

[1]“怛婆”,疑为“达婆”,系乾达婆、达婆罗摩之略。

第六十九页

545(1)莲台究竟逍遥自在,极乐逍遥自在。

546(2)我等一心皈命礼,贤劫二座大如来。和:

547(3)如来波斯界,叱蛇起马功最大。殄灭

548(4)妖横振雄威,仗诚信水洗尘埃,解脱

549(5)无碍。救尽有缘性,同登妙宝莲台[1]

550(6)我等一心皈命礼,贤劫三座大如来。和:

551(7)如来悲愿大,雪山修行经五载,广行大

552(8)道三聚戒,三十二相昙花开,法流后代[2]

校注:

[1]依他处行文,此句后常接“莲台究竟逍遥自在,极乐逍遥自在”诸字。

[2]依他处行文,此句后常接“救尽有缘性,同登妙宝莲台。莲台究竟逍遥自在,极乐逍遥自在”诸字。

第七十页

553(1)我等一心皈命礼,贤劫四座大如来。

554(2)如来神光回,瑞应人间震法雷。临行

555(3)灭假功用大,活命神通教弘开,功济

556(4)无碍。救尽有缘性,同登妙宝莲台[1]

557(5)伍佛记,诸经备。第一那罗延;苏路二;

558(6)释迦三;夷数四;末号摩尼光,具智

559(7)称明使。八无畏;九灵祥。无上[2]明尊诸佛

560(8)子,有神通,动天地。须表二宗,发分[3]

校注:

[1]依他处行文,此句后常接“莲台究竟逍遥自在,极乐逍遥自在”诸字。

[2]“上”以红色小字写于“无明”二字中间靠右方,应系漏抄增补。

[3]“分”字前原有“宗”字,以红笔删除,故不录。“分”字书于被删除的“宗”右侧,以红色小字书写,应系修改之字。

第七十一页

561(1)三际。催外道,皈三宝,收救气、风、明、水、

562(2)火。为人天,敷法座;金口宣,扬明暗。种

563(3)因果,诸明子,须觉悮(悟)。人生百岁如

564(4)电扫,弃邪魔,须办早,救与同皈彼岸,

565(5)无烦恼。    左举

566(6)登宝宫,皈命道,先意太空见阎

567(7)罗。蒙褒誉,重印可,天乐来迎,宝

568(8)花初赏赐。

第七十二页

569(1)佛为降魔兴愿力,因缘未了我犹

570(2)深,我今沉沦三界苦,殷勤誓

571(3)愿发悲心。  众和  佛愿深如海,愿度此亡灵

572(4)稽首敬皈依,常超解脱道。

573(5)登相宫,见舍那,二十八殿尽经过。

574(6)生平时,诸因果,化作善业,明尊来

575(7)引导。愿解我等诸缠缚,愿舍我

576(8)等诸过恶,愿尽无明明性明,愿证

第七十三页

577(1)三乘无漏学。伏愿深如海,云云[1]

578(2)登月宫,见慈母,先意、电光、夷数和。

579(3)三胜赐,更加褒,神通、圣智、妙形皆相

580(4)好。愿催法性广无边,愿荐亡灵出

581(5)盖缠[2],愿敌邪魔催外道,愿离恶

582(6)党致明船。  众唱 伏愿深如海,云云[3]

583(7)登日宫,会三宝,日光净风神妙座。诸

584(8)圣众,复加褒,受赐宝香,宝花相引座。

校注:

[1]“云云”后有省略文号,据后文,有可能为“愿度此亡灵。稽首敬皈依,常超解脱道。”存疑。

[2]《下部赞》有“暗云暗雾诸缠盖”语(第32行)。“盖缠”即“缠盖”,义同敦煌本《摩尼教残经》之“缠覆”(第142行)及《下部赞》之“缠缚”(第17、55行)。

[3]“云云”后有省略文号,据后文,有可能为“愿度此亡灵。稽首敬皈依,常超解脱道。”存疑。

霞浦本《摩尼光佛》第73页

第七十四页

585(1)法门常住我愿度,地狱轮回我愿怖,

586(2)慈悲方便我愿行,四生万类我愿度[1]

587(3)伏愿深[如海,愿度此亡灵。稽首敬皈依,常超解脱道[2]]。

588(4)登常明,觐默罗,蒙尊[3]摄取恩具多。生

589(5)欢悦,加赏褒,光明快乐,胜赐满沙河。

590(6)登三常,会九宝,新明九品连花座。恣

591(7)优游,殊胜好,永证菩提,无如真妙道。

592(8) 伏愿深如海,云云 [愿度此亡灵。稽首敬皈依,常超解脱道[4]]

593(9)是故登(澄)心礼称赞,除诸乱意真实言。

校注:

[1]“度”字后省“众和”或“众唱”二字。

[2]“深”后有重文符号和省略符号,据前文当为“伏愿深如海,愿度此亡灵。稽首敬皈依,常超解脱道。”径补。下面笔者将“登宝宫”、“登相宫”、“登月宫”、“登日宫”、“登常明”、“登三常”句式排列如下,俾便读者比对:

登宝宫,皈命道,先意太空见阎罗。蒙褒誉,重印可,天乐来迎,宝花初赏赐。佛为降魔兴

登相宫,见舍那,二十八殿尽经过。生平时,诸因果,化作善业,明尊来引导。愿解我等诸

登月宫,见慈母,先意电光夷数和。三胜赐,更加褒,神通圣智,妙形皆相好。愿催法性广

登日宫,会三宝,日光净风神妙座。诸圣众,复加褒,受赐宝香,宝花相引座。法门常住我

登常明,觐默罗,蒙尊摄取恩具多。生欢悦,加赏褒,光明快乐,胜赐满沙河。

登三常,会九宝,新明九品连花座。恣优游,殊胜好,永证菩提,无如真妙道。

愿力,因缘未了我犹深,我今沉沦三界苦,殷勤誓愿发悲心。  众和:佛愿深如海,愿度此亡灵。

缠缚,愿舍我等诸过恶,愿尽无明明性明,愿证三乘无漏学。       伏愿深如海,云云。

无边,愿荐亡灵出盖缠,愿敌邪魔催外道,愿离恶党致明船。  众唱:  伏愿深如海,云云。

愿度,地狱轮回我愿怖,慈悲方便我愿行,四生万类我愿度。       伏愿深

“稽首敬皈依,常超解脱道”一语说明此句位于“登宝宫”、“登相宫”之间。然“登相宫”、“登月宫”、“登日宫”、“登常明”、“登三常”无此句,是亦夺漏也。

[3]“尊”,先写作“恩”,后删改为“尊”,是。

[4]“云云”后有省略文号,据前文当为“愿度此亡灵。稽首敬皈依,常超解脱道。”

《摩尼光佛》第74页

第七十五页

594(1)承前不觉造诸愆,今夜[1]恳忏罪消灭。

595(2)仰启真天诸圣众,权为父母显真机。

596(3)大开方便度群生,接引亡灵登正路。

597(4)大圣摩尼光佛,和: 原(愿)开智慧大慈门。摩尼光佛

598(5)苏怜降迹号摩尼,应化三身妙入微。

599(6)九种灵祥超世俗,八般无畏表神威。

600(7)四岁出家辞国位,十三成道演真言。

601(8)一切有缘皆得度,万灵咸仰尽皈依。

602(9)仰启慈济世尊摩尼光佛,大慈大悲,

校注:

[1]“今夜”,《下部赞》作“今时”(第11行),兼通。

第七十六页

603(1)寻声来救度。惟愿亡者离苦,上生天堂。

604(2)见佛闻经,逍遥自在。极乐欢娱无量

605(3)受(寿),莲台救(究)竟永逍遥。 一案  举

606(4)大圣那罗延佛,和: 愿开怜愍大慈门。和:那罗

607(5)那罗延佛[1]。那罗元始度人轮(伦),

608(6)得度为功十礼文;教设洪荒行正道,

609(7)果佺淳朴化初人;一传八代源流远,

610(8)五万七千法正真;十四真言功不冺,

611(9)屹然铜住更加新。仰启元始世尊

校注:

[1]“那罗延佛”,依文例,此四字当为“和”的一部分。

第七十七页

612(1)那罗延佛,大慈大悲,寻声[来救度][1]

613(2)大圣苏路[2]支佛,和: 愿开诚信大慈门。和佛

614(3)二尊苏路是真身,叱喝邪魔到业轮

615(4)世界三千威振习,城门十二现威神;

616(5)鼻蛇叱去王心悟,死后重苏国论称

617(6)六十年间身寂去,宗风三百岁清真。

618(7)仰启示现世尊苏路支佛,如前[3]

619(8)大圣释迦文佛,愿开具足大慈门。和佛

620(9)释迦天竺诞王宫,弹指还知四苦空

校注:

[1]依文例,在“寻声来救度”之后当还有如下文字:“来救度。惟愿亡者离苦,上生天堂。见佛闻经,逍遥自在。极乐欢娱无量受,莲台救竟永逍遥。一案举。”应有脱文(或书手有意省略)。

[2]“路”以小字写于“苏支”二字中间靠右方,显系漏抄增补。

[3]“如前”,即如前之唱举科作,即原卷省略字为“大慈大悲,寻声来救度。惟愿亡者离苦上生天堂。见佛闻经,逍遥自在。极乐欢娱无量受,莲台救竟永逍遥。一案举”。

第七十八页

621(1)十九春城求国位,六年雪岭等成功

622(2)火风地水明先体,大地山河显圣功

623(3)授记以名余国位,我今得遇后真宗。

624(4)仰启大觉世尊释迦文佛,大慈大悲[1]

625(5)大圣夷数和佛[2],愿开忍辱大慈门。 和:

626(6)愿开夷数再苏生,圣化神通不可量

627(7)白鸽飞来腾瑞相,那能俗处现风光。

628(8)六旬住世身皈寂,三百余年教阐扬

629(9)授记明童迎后圣,愿为我等布津梁。

校注:

[1]“悲”后有省略符号,当省略“寻声来救度。惟愿亡者离苦上生天堂。见佛闻经,逍遥自在。极乐欢娱无量受,莲台救竟永逍遥。一案举”。

[2]“夷数和佛”,漏写“数”字,补写于“和”字右边。

第七十九页

630(1)仰启活命世尊夷数和佛,大慈[1]

631(2)智慧乐,智慧圣境受欢娱;智慧乐,

632(3)归去来兮归去来,谁能六道免轮迴

633(4)借问家乡何处去?光明宝界百花台。

634(5)光明乐,光明胜境受欢娱;光明乐,

635(6)七宝池中七宝桥,香空圣子尽相邀

636(7)圣子把花齐赞咏,化生池里唱齐饶[2]

637(8)大力乐,大力圣境受欢娱;大力乐,

638(9)极乐云台七宝庄,金台银阙满三千。

校注:

[1]原卷后接一表省略的符号,依前文,当省略“大悲,寻声来救度。惟愿亡者离苦上生天堂。见佛闻经,逍遥自在。极乐欢娱无量受,莲台救竟永逍遥。一案举”。

[2]“唱齐饶”,据原卷第82页656行,当作“齐唱饶”。

第八十页

639(1)瑠璃殿塔相交映,瑞色高明日月光。

640(2)清净乐,清净圣境受欢娱;清净乐,

641(3)十二光王常翊从,无边圣子竞来前。

642(4)香空圣众常围绕,雨下花鬘及宝冠。

643(5)皈命乐,皈命圣境受欢娱;皈命乐,

644(6)玲玲天乐满长空,风散余声西复东。

645(7)应是下凡新得度,引见明尊曲来终。

646(8)香风吹铎响玲玲,无数天人作梵声。

第八十一页

647(1)极乐不过于宝界,争如相唤早归明。

648(2)新明界欲成,相唤须归去。

649(3)莫恋此阎浮,不是安居处。

650(4)救性离灾殃,速超常乐海。

651(5)新明宝刹中,玉殿金园里。 救性[1]                   

652(6)七宝座踜蹭,赐汝降魔子。

653(7)新明今已登,赐汝一国佛。 救性

654(8)一国如千城,一城千万邑。

校注:

[1]“救性”,当为“救性离灾殃,速超常乐海”之省略,下文小字“救性”同此。

第八十二页

655(1)新明宝宫衢,化生无量寿。救性

656(2)歌咏[1]齐唱饶,终日无停息。

657(3)新明最好游,求证花台上。救性

658(4)长生少乐时,寿命无限度。 

659(5)四寂赞  戒结  [2]大圣

校注:

[1]“咏”字一半模糊,从字形和词义可判。

[2]“举”字一半模糊,从字形看,似为“三”。然结合第1页第6行所见“举大圣”词义,再观其字形,可判应为“举”(意为“唱”)而非“三”(不词)。

第八十三页

空白

[注释]

[1]樊丽沙、杨富学:《霞浦摩尼教文献及其重要性》,《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6期,第186~193页

[2]关于林瞪其人其事,可参见杨富学:《林瞪及其在中国摩尼教史上的地位》,《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1期,第109~124页。另参见林悟殊:《霞浦林瞪崇拜之我见》,《文史》2015年第2期,第109~133页。

[3]元文琪:《福建霞浦摩尼教科仪典籍重大发现论证》,《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5期,第170~173页。

[4]林悟殊:《霞浦本〈下部赞〉诗文辩异》,《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3期,第172~173页。

[5]杨富学:《回鹘摩尼僧开教福建补说》,《西域研究》2013年第4期,第109~117页。

[6]杨富学、包朗:《〈摩尼光佛〉与敦煌摩尼教文献之关系》,《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5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16~418页。

[7]敦煌本S. 2569《下部赞》第154行。该文献分行录文见林悟殊:《林悟殊敦煌文书与夷教研究·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34~464页;芮传明:《东方摩尼教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4~420页。下同,不另注。

[8]杨富学、包朗:《从霞浦本〈摩尼光佛〉看摩尼教对佛教的依托》,《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第256~266页。

[9]如《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序品第一》,《大正藏》卷18,No. 868,页270a;《佛祖统纪》卷27,《大正藏》卷49,No. 2035,页276c。

[10]《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大正藏》卷3,No. 159,页297a;《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序品第一》,《大正藏》卷18,No. 868,页270b。

[11]《大正藏》卷19,No. 923,页28b。

[12]《大正藏》卷39,No. 1803,页1032a。

[13]《大正藏》卷15,No. 643,页654a。

[14]《大正藏》卷20,No. 1043,页953a。

[15]林悟殊:《林悟殊敦煌文书与夷教研究·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29页;芮传明:《东方摩尼教研究·附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8页。

[16]Mary Boyce, A Word-List of Manichaean Middle Persian and Parthian, Leiden: E. J. Brill, 1977, p. 41.

[17]《大正藏》卷54,No. 2128,页376c。

[18]《大正藏》卷54,No. 2125,页1224b。

[19]《大正藏》卷6,No. 220,页968a。

[20] [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54~1155页;[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46页。

[2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9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007页。

[22]《大正藏》卷52,No. 2103,页242b。

[23]杨富学:《〈乐山堂神记〉与福建摩尼教——霞浦与敦煌吐鲁番等摩尼教文献的比较研究》,《文史》2011年第4辑(总97辑),第149~150页。另参见Ma Xiaohe, Remains of the Religion of Light in Xiapu (霞浦) County, Fujian Province,《欧亚学刊》第9辑《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欧亚专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p. 98;马小鹤:《摩尼教耶俱孚考——福建霞浦文书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2期,第285~308页。

[24]马小鹤:《摩尼教十天王考——福建霞浦文书研究》,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5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20页。

[25]马小鹤:《摩尼教十天王考——福建霞浦文书研究》,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5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19页。

[26]下文当为《土地赞》第一段。

[27]吉田丰,“漢訳マニ教文獻にぉける漢字音寫された中世ィラン語につぃて(上)”,《內陸アジア言語研究》II,1986年,第4~5頁之间夹页所列词例38;马小鹤:《摩尼教〈下部赞〉“初声赞文”新考——与安息文、窣利文、回鹘文资料的比较》,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3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1~105页。

[28] A. V. Williams Jackson, Researches in Manichaeism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Turfan Fragments, New York 1965, p. 15;石田幹之助,“敦煌發現〈摩尼光佛法儀略〉に見えたる二三の言語に就いて”,《東洋文化叢考》,1973年,第289~292頁;Samuel N. C. Lieu, Manichaeism in Central Asia and China, Brill: Leiden-Boston-Köln, 1998, p. 84.

[29]《卍续藏》卷69,No. 1333,页94c。

[30] 林悟殊:《林悟殊敦煌文书与夷教研究·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09页;芮传明:《东方摩尼教研究·附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8页。

[31]Y. Yoshida, Manichaean Aramaic in the Chinese hymnscroll, Bulletin of School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46, 1983, p. 329.

[32]Peter Bryder,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Manichaeism: A Study of Chinese Manichaean Terminology, Löberöd, 1985, p. 58; Mary Boyce, A Word-List of Manichaean Middle Persian and Parthian, Leiden: E. J. Brill, 1977, p.51.

[33]林悟殊:《林悟殊敦煌文书与夷教研究·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64页;芮传明:《东方摩尼教研究·附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9页。

[34]“薄斯”即“波斯”。

[35]“沙密”即“沙弥”。

[36]杨富学:《〈乐山堂神记〉与福建摩尼教——霞浦与敦煌吐鲁番等摩尼教文献的比较研究》,《文史》2011年第4辑(总97辑),第155~156页。

[37]石田幹之助,“敦煌發現〈摩尼光佛法儀略〉に見えたる二三の言語に就いて”,《東洋文化叢考》,1973年,第289~292頁。

[38]Desmond Durkin-Meisterernst, Dictionary of Manichaean Middle Persian and Parthian, Turnhout: Brepols, 2004, p. 256.

[39]Peter Bryder,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Manichaeism: A Study of Chinese Manichaean Terminology, Löberöd, 1985, p. 191.

[40]吉田豐,“大谷探検隊将来中世イラン語文書管見”,《オリエント》第28號,1985年,第91頁。

[41]《中华道藏》第44册,第1、2、3、4、5、6、7诸页。

[42]《中华道藏》第44册,第201页。

[43]元文琪:《福建霞浦摩尼教科仪典籍重大发现论证》,《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5期,第173页。

[44]包朗、杨富学:《法曲子“三皈依”为词牌说——敦煌本、霞浦本〈三皈依〉比较研究》,《文献》2014年第1期,第49~58页。

[45]《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七八称宜和二年(1120年)十一月四日臣僚言:“明教之人所念经文,及绘画佛像,号日《讫思经》、《证明经》……”

[46]林悟殊:《林悟殊敦煌文书与夷教研究·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31页;芮传明:《东方摩尼教研究·附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1页。

[47]杨富学、史亚军、包朗:《霞浦摩尼教新文献〈冥福请佛文〉校录研究》,高国祥主编《文献研究》第4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年,第87页。

[48]《大宝积经》卷17,《大正藏》卷11,No. 310,页94b。

[49]陈进国、林鋆:《明教的新发现——福建霞浦县摩尼教史迹辨析》,《不止于艺——中央美院“艺文课堂”名家讲演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43~389页。

[50]关于摩尼教五佛崇拜,可参见林悟殊:《明教五佛崇拜补说》,《文史》2012年第3期(100辑),第385~408页;马小鹤:《明教五佛考——霞浦文书研究》,《复旦学报》2013年第3期,第100~114页。


本文于2013年12月提交暨南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宣读。原以为会议论文将在《暨南文史》第9辑结集出版,后来才得知,需要确认方可算作投稿,所以苦等二年却未能如愿。今略加修订,补充新近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利研究。至于录文、标点断句与校注等,则几无变化。特此说明。

文章来源

原刊《寒山寺佛学》第10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第74—115页。感谢老师赐稿。

基金来源: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霞浦摩尼教研究》(编号:14XZS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生创新项目《霞浦新发现〈摩尼光佛〉校注研究》(编号:13LZUJBWYJ021)。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微信号:Xi-bei-xue20180203
编辑:鸿翾属地:金城投稿邮箱:244105314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